菜品展示
成为打工人 拍摄打工人 记录
2024-02-28 - 菜品展示

  2012年3月9日,东莞一家电子厂内的生产线日,东莞一家鞋厂的员工做早操。

  在东莞这座海纳百川的城市,无数来自五湖四海的奋斗者聚集于此,并实现了自己的人生梦想。他们是东莞“追光人”,照耀这座城市前行。

  近期,东莞市委宣传部联合南方都市报推出东莞“城市追光人”系列策划,挖掘各领域追光者的故事,彰显并传递东莞城市精神,为东莞“双万”城市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提供精神支撑。

  日前,一场名为《鞋厂打工人》的展览在位于浙江省衢州市龙游县的泥美术馆(中国乡村摄影艺术中心)开展。

  展览的主角,是照片中3000多名鞋厂工人。鞋厂曾位于东莞长安镇,关停后工人们各奔天涯。占有兵将他们的证件照一一收集,让这些流水线上的工人在美术馆重新“集结”。

  占有兵是一名东莞民间摄影师。在广东工作20多年间,他拍摄了160多万张照片。

  他的镜头里,有人间冷暖,有儿女情长,还有千万东莞人都曾经历或见证过的打工岁月。

  他的镜头,留下了与东莞工人有关的一切,成为东莞从“世界工厂”升级为“国际先进制造名城”重要的民间记忆,让外界看到了“中国制造”背后的坚实力量。

  占有兵见到了城市的“繁华”,也听到了打工人的“向往”:东莞的工厂有车间、食堂、宿舍、杂货店,条件好的还有运动场、图书室和娱乐室等。

  距离泥美术馆约1100公里的东莞,是这些照片中的打工人曾经奋斗过的地方。作为记录者,占有兵也曾是他们当中的一员。占有兵出生于湖北省襄樊(现称“襄阳”)。1995年,占有兵还在当武警,驻守在四川甘孜,但经常从南下广东的亲友信件中,听闻南方城市的“繁华”。信中说:这里的厂房一栋接一栋,深夜12点的工业区还灯火通明,大排档、杂货店、书店随处可见,工人工资比家乡小城的人高很多。

  那年12月初,退伍一周后,22岁的占有兵背着被子,揣着仅有的500元,挤上南下的列车。

  但工作并没有想象中的好找。他的第一份工作,靠体力“拼”出来。去一家酒店面试保安的工作。酒店只招5个人,结果来了近100人,呼啦啦地将酒店的停车场快占满了。

  面试考核的第一个项目是做俯卧撑。部队出身的他,一口气做了102个俯卧撑,坚持到最后,成功被录取。

  在酒店当保安那些年,占有兵见到了城市的“繁华”,也听到了打工人的“向往”:东莞的工厂有车间、食堂、宿舍、杂货店,条件好的还有运动场、图书室和娱乐室等等。

  1998年,他来到道滘的一家电镀厂工作,1999年去了南城一家电子厂。虽然仅在那家电子厂工作了4个月,但他印象很深,“那家电子厂,刚从诺基亚分出来,名气很响,很多人都争着想进去。”

  后来,老家的妻子面临生产。为了回家照顾妻儿,占有兵辞职回家待了几个月。2000年春节过后,他重返东莞,到位于莞城的智通人才市场找工作,进入长安一家电子厂。

  长安的这家电子厂,跟南城的电子厂,同属一个集团。占有兵在这里,一直工作到2012年。

  长安这家电子厂有份内刊,由人事行政部办公室负责。当时只有主编一个人负责办报,既要写稿又要拍照,找不到人,就将一台相机给了占有兵,让他负责拍照片。

  “我们在工业区是怎样的生活?我们的衣食住行是如何的?”拍摄的题材慢慢的变多,他慢慢的发现,真正的力量,就藏在东莞打工者体内。

  因为工作的关系,占有兵得以更近距离观察有关工厂的一切。工厂内,一间宿舍6张双人床,12人生活。

  每天从起床起,排队洗漱,排队吃饭,排队打卡上工再下班。工友们洗澡、上厕所、开会、取工资甚至离职都得排队。厂里举办文娱活动时,大家会争着抢着报上自己的姓名去参加。到了表演时,台上的人演得卖力,台下的人笑得开心。

  但占有兵有着强烈的“危机感”。在长安,占有兵经历过2003年“非典”,工厂遇到过2008年金融危机,工友们遭遇过被裁员。接到一份裁员通知单,一个装着赔偿金的信封,有很大的可能性第二天就不能在工厂里见到熟悉的面孔。

  来长安前,他辗转东莞、深圳两地,在5家企业工作过。最短的做了3个月,最长的做了一年。生活奔波不定,生存飘忽迷茫。到长安后,他内心也不安定,直到接触了相机。

  拍照,让他找到了“安全感”。工厂里的工友们,给他提供了丰富的视角,跟工厂相关的题材可以源源不断地产生。拍摄的题材慢慢的变多,他慢慢的发现,真正的力量,就藏在东莞打工者体内。

  工业区里,跟工厂、跟工人、跟生产生活相关的一线视觉,往往能引起很多人的共鸣。

  2009年,占有兵给《南方都市报》投稿,报纸的版面上还曾给他开了个专栏,专门拍摄东莞工厂里的工人。慢慢的变多的照片,通过媒体的传播,让外界知道了“世界工厂”背后的真实故事。

  很多人都曾问过占有兵相似的问题:拍摄工厂工人这件事,你为什么能坚持这么久?

  来自天南海北的打工人齐聚东莞,他们的家人也分布在全国各地。家里的老人,文化程度不高,也很少出远门。占有兵试过,春节回家后跟老人们讲工友打工的故事,讲了老半天都不奏效。后来他拿出照片,老人们一看就笑开了,一张一张地翻过去,口里念叨着,“噢噢,原来我家娃,是这样打工的。”

  那一刻,占有兵感觉自己拍下的照片,很值得。不仅给家乡的亲友带去欢乐,也让东莞这座城市被远在千里之外的人们知晓。

  “全世界都知道中国制造,那中国制造背后的那群人呢?”这是占有兵无意间听过的一句话。

  “我们在工业区是怎样的生活?我们的衣食住行是如何的?我们是怎么在生产线上工作的?我们的产品又是怎么产出的?我们平时上班、下班、培训、考试的状态是怎样的?”

  他希望通过个人的记录,呈现打工群体多元真实的一面,修正公众对他们的偏见。

  上班时间,厂房外面空空如也,到了用餐时间和下班后,厂外的街道变得人声鼎沸。三五个老乡、两三个同事,一起约着到小吃店填肚皮。三块钱的炒粉、一块钱的包子都能让劳累的身体得到慰藉。

  占有兵的拍摄,选过固定的场景。上班的时候拍一个,下班的时候拍一个,大晴天的时候拍一个,下雨天的时候拍一个。工人们去上班后拍一个,下班回程时拍一个。白天拍完,又会想着:凌晨两三点的时候会是怎样?

  从胡乱拍摄到慢慢整理出头绪、开始有系统地拍摄,占有兵留下了这些打工者流水线上和流水线外鲜活的人生。

  镜头里,时光流转,工友们的年龄发生了变化,容貌发生了变化,服装发生了变化,生活的场景发生了变化。

  鳞次栉比的工业生产厂房从农田鱼塘上拔地而起,平房与高楼错落而生,千亩工业园、全球研发中心,慢慢的变多的高层次人才落户东莞。

  抓住全球电子产业转移的契机,东莞的产业重镇——长安,孕育出一批国内外名牌企业,被外界赋予了“珠三角产业重镇”、“东莞第一强镇”等诸多标签。

  100多万张照片里,有背着蛇皮袋子的60后,提着旅行袋的70后,拉着行李箱的80后。占有兵记录的是工友们的生活,也是自己的生活。

  他高中毕业就去当兵,后来通过进修获得了大专文凭。当时在工厂一起工作的一个主管,后来出国,去了英国读大学。主管鼓励占有兵,要去考研,读研究生。经过努力,占有兵最终考上西北工业大学,成为一名工商管理硕士。

  也是因为这次读研,在课程中研究过“生命周期”的课题。占有兵意识到,就像他记录的照片,工厂和工业区其实都有生命周期的。以时间为经,以空间为纬,以生命周期为纲,以资本对工业区的影响为轴,呈现的是一座制造业名城的时空变迁。在这期间,占有兵也与城市共同成长。

  通过摄影,2008年他以艺术家身份落户东莞,后来还获得“十佳外来青年”“东莞好人”等荣誉。2012年离开电子厂后,他进入长安镇报社,成为长安镇融媒体中心的一名摄影记者。

  他的照片还漂洋过海,让更多人认识到了中国制造背后的线年,他在美国纽约成功举办了一场《中国制造》的摄影展。镜头记录下了流水线最盎然的时代,那是一代人的青春,更是一座城市的鼎盛。100多万张照片里,有背着蛇皮袋子的60后,提着旅行袋的70后,拉着行李箱的80后,他们的悲喜与衰老,全在其中。

  电镀厂的老板,15岁初中毕业南下,从电镀工人做起,自建工厂,如今产品已远销海外。

  手办模型公司负责了《流浪地球》里的模型车,公司老板同样是从东莞的车间工人做起,学模具、学制作,再从小工厂做起,日渐成熟。

  鞋厂的女工在工厂移居海外后,被原本的供应商邀请前往越南工厂做负责人。她在东莞积累的经验,被看到、被认可。

  还有一个1984年出生的老板,年轻时是工厂流水线工人,后来转做业务,摸爬滚打,现在已经成立了4家公司,主打高清数据线的市场。

  拍摄间隙,占有兵通过各种渠道,收集打工者曾经在工业区生活的物证、痕迹,这些物件已经积攒了五六吨,他专门租了一个地方进行安置。占有兵一直有个愿望。他希望自己拍摄的照片,能系统、全面地呈现制造业工人的常态生活。因此,照片的历史价值、档案价值、时间价值、记录的深度和连贯性,更需要关注。

  2014年,占有兵的《我是农民工——东莞打工生活实录》一书出版。彼时的他,慢慢的开始对自己的摄影作品进行了一定的梳理,把照片分门别类,按照一定的主题脉络制作成手工书。这些手工书,每本的主题都不同。手工书和摄影作品被马格南摄影师马丁帕尔、美国收藏家靳宏伟以及英国、法国及中国的多家机构和个人收藏。

  截至2023年10月,他拍摄的照片已超越了160万张,其中跟打工人群相关的照片超过110万张,装载照片的硬盘堆满家里和工作位。他还准备用视频的形式,对这些作品进行呈现。

  拍摄间隙,占有兵也在通过种种渠道,收集打工者曾经在工业区生活的物证、痕迹。有工厂搬迁、关闭,他听说了,就会过去找找工厂和工人们留下的照片、书籍、员工卡、文件甚至是生产资料等物料。他还经常转一转二手书市场,收集一些打工者的书信和照片。

  如今,这些物件已经积攒了五六吨,他专门租了一个地方进行安置。新华社的报道关注到这一个地区时,占有兵将其形容为一个“小型的打工博物馆”。如今,他组建的这个博物馆,也已现雏形。

  在他看来,“照片会走得比我更远。”如果以后大家研究劳动关系、研究中国制造业的发展、研究中国的发展,这些影像和物件都会派上用场。

  占有兵的镜头里,城市在变化,打工人群在变化,产线、产品,一再升级。超级制造业的时代,也拉开序幕。

  从曾经的世界工厂,转型成为如今的国际先进制造名城,东莞是承载了千万人口的圆梦之地。

  他想为东莞这座制造业名城背后的工人群体,打造博物馆,建立纪念碑,拍摄纪录片,希望记录这不被注意的群体的历史。

  摄影20多年间,占有兵被工厂保安围堵过,被要求当场删过图,几次被误解并送进派出所又被当即释放。

  后来,他学会了招牌笑容,一秒路过,迅速成图,不需看取景框,不需专门的拍摄姿势。

  再后来,只要见到他出现在工业区,很多工人都会笑着跟他打招呼,甚至还会配合他的镜头,摆出各种POSE。

  去年,长安镇一个社区的负责人告诉占有兵,单单这一社区,工厂已从过去的120多家,增长至如今的3000多家。

  现在的工人,不再像20年前的前辈们争先恐后只为能进入工厂,现在的工厂,为了能招来工人,不再限制条条框框,而是尽可能为他们创造更好的条件,进而留住他们。

  采写:南都记者莫晓东 摄像:南都记者陈辉 陈东晖 (文中配图由占有兵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