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鱼leyu体育官网
高端对话:陈向宏 吴国平|第五届“中国服务”·旅游服务产品创新大会

  11月30日,第五届“中国服务”·旅游服务产品创新大会在横店影视城召开。会上设置高端对话环节,对话围绕“创造产品的独特性和唯一性”“对民间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意创新创造”“行业未来”等话题展开深度对话。

  吴国平:中国旅游协会副监事长、无锡灵山文化旅游集团有限公司战略规划委员会主席、无锡拈花湾文化投资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

  葛磊:中国旅游协会旅游营销分会副会长、中青旅研究院副院长、中青旅联科数字营销有限公司首席创意官

  葛磊(主持人):坐在我身边的是中国旅游的两座高峰,陈向宏和吴国平,你们是行业公认的“大师”,希望两位老师今天能为大家传道授业解惑。

  今天两位坐在这里,首先是代表了你们的作品。我知道陈向宏总的乌江寨,曾经获得过“中国服务”·旅游服务产品创意案例的推介,今天又有了乌村。吴国平总的拈花湾也获得过推介,今天又带来了尼山圣境。那我们第一个话题先从作品谈起。

  先请问陈向宏总,乌镇是我们旅业的传奇,而乌村是过去十年在乌镇的基底上慢慢延伸出来的一个“小而美”的新作品。从您作为总设计师的角度,乌村的创新之处在哪里?

  陈向宏:首先很高兴又一次参加我们中国旅游协会的第五届“中国服务”·旅游服务产品创新大会。

  乌村是我的一个无心之作。我对行业里日渐火热的农家乐抱有抗拒态度,农家乐可当作旅游服务产品的基本形式。游客去农家乐是希望能吃到有特色的农家土菜,也许当没有农家乐时游客可以吃到各家完全不一样的土菜,但是有了农家乐后,游客吃到的是成套路的土菜,且各种农家乐随意排污,卫生堪忧,“符号化”严重,这种服务的水准和产品的内容不足以满足我们对乡土文化和乡愁的理解与向往。

  传统的江南文化分稻基文化与桑基文化,乌村是桑基文化。乌村的创新是“一价全包”产品的尝试,十多年前我就对地中海俱乐部(Club Med)特别感兴趣,我带着集团高管团队几乎体验了东南亚所有地中海俱乐部产品。我认为“一价全包”很好地诠释了城市人群的旅游服务产品需求,所以当时就确定乌村要做“一价全包”的产品。做旅游习惯的是卖门票、卖酒店,我们现在是要卖活动、卖天数。乌村其实是一个老产品,2014年建设,2015年开放,总投入约2亿元。当时在乌镇旁有一块政府已征的450亩土地,我们基本保留了原有建筑(有70年代知青建的房子、也有农民建的房子)的可读性,对这批房子进行了改造。为什么大家去乌村都觉得很漂亮?因为我们拒绝了城市景观与设计景观,中国的乡村景观最为漂亮,我们做的是梳理和减法。我对目前新农村建设中的其中一点持有反对态度,为什么一定要把一个很美的农村用公园景观或酒店景观,甚至主题乐园景观的思路加以改造呢?为何需要把没办法实现的事情都画上墙呢?我们乌村保留了农村的质朴,乌村有一个很好的产品——“一小时蔬菜”,乌村的地里一年四季都种满了各种应季蔬菜,这两天霜打后的矮脚青菜特别甜,游客去乌村可以在地里摘菜,摘完后可以亲手烹饪,也可以请乌村的厨师烹饪,从摘下蔬菜到上至餐桌用时不到1小时,这类最本真的产品形成了我们的卖点。乌村代表了我们对乡土旅游服务产品题材或农家乐题材的尝试与创新。

  葛磊(主持人):感谢陈向宏总。我自己去乌村的时候,拍了一张小黑板的照片,上边有很多供游客选择的体验活动,乌村的住宿并不是最极致的,景观也不是最极致的,但是住在乌村你可以在你喜欢的时间参与你喜欢的活动,你可以去池塘捉鱼,你可以去放风筝,你可以在这里面参与到很多只能在乡村感受到的乡土的生活方式,我觉得这是乌村产品真正能适应于现在的家庭、孩子、年轻人的新型农村里的生活体验。

  文化和旅游的融合已成趋势,旅游是载体,文化是灵魂,吴国平总的手上握有两个中华文明的超级文化符号,一个是佛教的文化符号,由此有了“灵山胜境”,有了灵山大佛、梵宫、拈花湾。今天推介的产品叫“尼山圣境”,这是孔夫子老人家的儒家文化符号,我相信也是一个世界级的文化朝圣和文化研修的产品。想听听从灵山胜境走到尼山圣境,您对这样的产品创新的解读?

  吴国平:首先感谢各位领导对尼山圣境的认可。尼山圣境缘起是2009年的时候,山东的领导专门到无锡看了梵宫以后说,我们山东有一块大料在曲阜尼山,也就是孔子的诞生地。当时省委书记省长一起来请我们去看看,在他们的盛情邀请下,2009年我们去了尼山,看了以后,我们感觉到作为一个中国人,应该把这块土地上的文化传承下来。所以我们就带着对这片土地的敬畏和对孔子的敬仰去了尼山。2009年第一次去,一直到2018年正式对外开放,整整干了时间,把鲁西南一片荒芜之地变成现在蔚为大观的尼山圣境。

  其实我们去的时候很担心,怎么把厚重的文化,特别是中国的文化最厚重的代表就是孔子,怎么把这么厚重伟大的文化转换成旅游的产品,当时我们就坚信几点。

  第一,孔子是中国文化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不仅代表中国,在世界上也有一定的影响力,因为他和柏拉图、释迦摩尼、耶稣是轴心时代的代表人物。如何在他的诞生地,把孔子这样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的文化真正能够做一个当代的精品、未来的文化遗产?我们仍旧是传承了灵山人的精神,这一个地区要做一定要做作品,要做精品。我们现在去看尼山的孔子像,到我们的大学堂,到现在的大讲堂,应该说是当代的精品、未来的文化遗产。100年以后应该是会成为文物的,这是我们对这一个项目的定位和信心。

  第二,一定要把厚重的文化深入浅出地转换成当代人生活的状态。杜局长刚刚把明礼生活提出来,所以现在尼山圣境分了两部分,一部分是现在已经对外开放的,另一部分是马上要开放的鲁源村,其实样板已经做好了。尼山圣境把当代精品的概念做到了极致,鲁源村是把明礼生活方式要做到极致。

  大家去看尼山圣境一定要看七十二贤廊,这条七十二贤廊,我个人感觉它是把文化、艺术、科技、中国传统的艺术融合在一起,创造了一条历史的长廊,把文化变成了一个美轮美奂的场景。这里面用的雕塑,开始大家都认为要用最好的青铜,做最好的雕塑,要请大师来做。我们最后定下来这一个地区一定要用中国的艺术方式,要用山西的泥塑。现在去看我们七十二贤廊,就是孔子的七十二个弟子,每个雕塑面前是以《论语》和其他儒家经典为主要素材,提取百姓耳熟能详的成语故事,这个成语故事既有意义,又非常风趣。所以山西泥塑在这个长廊里面不仅反映出来中国文化的自信,而且美轮美奂,所有人去了以后都会感觉到震撼。同时我们把“仁、义、礼、智、信”这五个字转换成了五个厅,不同的颜色里面有不同的寓意,最终大家到了里面去以后不听大道理,但是会体悟到中国文化对每个人的影响。

  过去的孔子像,说白了都是按照吴道子画的画,两颗牙齿是爆出来的。但是我们提出来了可亲可敬的孔子形象,他就是我们的一位长者,同时是一位我们最伟大的老师。所以我们这个雕塑家修改了几十次,后来这个雕塑家说不修改了,我说你这个作品要载入史册,还要修改。所以现在这个作品是中国目前大家比较认可的一尊孔子像。

  鲁源村就是明礼生活方式,把大道理变成老百姓都能够听得懂,而且能受教化的一些东西,比如说样板段做了明礼生活方式的第一个“礼”,谦让。具体做什么呢?专家们开始讲了很多大道理,比如《论语》里面的东西。我说不要弄这些高深东西,就用“三尺巷”的故事,两家人家为何会为了三尺的地方争吵,最终大家让了三尺,使这条巷子变成六尺。“让他三尺又何妨?”曲阜济宁的话剧团用NPC的方式演绎,年轻人看了以后十分喜爱,这一个故事大家一看就知道原来“礼”是这样来表达的,就和生活很贴近。

  所以通过这样的方式,同时运用很多现代的科学技术手段特别是孔子的NPC,孔子走到了学生、游客中间,子贡走到了游客中,在课堂里面给大家深入浅出地讲中国文化。所以这就是把深奥、深厚的文化转换成作品、精品,同时转换成人们的生活方式,使我们的年轻一代了解中国文化,同时对他们起到一定的帮助。谢谢!

  葛磊(主持人):感谢吴国平总!您有一句名言:文旅就是要打造当代的精品、未来的遗产。对这两个很难下手的大文化IP,您讲到了两点,第一,我们要足够强烈的精神震撼性,到这里来就油然而生一种心灵的朝圣的感觉。第二,要让深厚的文化深入浅出、可亲可敬,读得懂、可体验,真正地入脑入心。我觉得这就是文旅人的思维,既要坚持文化的精神海拔,又要通过旅游的方式融入我们的琐细生活之中。如果说两位大师有什么共性的话,应该就是我们今天大会的主题“创新”。我记得陈总说过“乌村的成功,一是创新,二是实干。”吴国平总说过“不创新,不出作;不疯魔,不成活。”

  所以第二个话题就聊一聊如何创新以及持续性地创新。请问陈向宏总,听您讲过很多次乌镇的方法论,从观光小镇、度假小镇到会展小镇、文化小镇实现了不断迭代的创新路径。但是我知道近些年您在全国各地又打造了很多不同的文旅精品项目,包括乌江寨项目,濮院时尚古镇项目等,请您分享一下自己的创新心法。

  陈向宏:11月28日我受邀以《文旅融合的功课》为题,为湖南广播影视集团(台)授课,什么是文旅融合?作为旅游人,从事旅游二十多年,我认为文旅融合的文化是一种应用性的文化,文旅融合就是旅游借助文化及其新的体验创造新的消费。文旅融合要倡导情绪价值,以前观光旅游时代,各类名川大山等不同的景观给游客以心灵上的震撼,而文化是另一种语境下与游客的互动,但这种互动要能产生效益,为什么前一阶段中国有很多文旅项目成为半拉子工程?很重要的原因是可能领导叫好、可能专家叫好、也可能宣传叫好,但是市场不叫好。咱们不可以教条化、概念化,文旅融合的文化不是一种强行的角色设定,不能仅从宣传上强调某地有何种文化,而是要让每一位到访者感受到在地文化,比如不能因为某地有一种风物或产业,就称呼其为“XX”小镇,仿佛游客来就能感受到地域独特又鲜活的文化,并非如此。其底层逻辑就是生活,“诗和远方”,“远方”代表一种异质的生活方式,“诗”代表在这种异质的生活方式中的文化含量。如何打动游客?我认为要创造旅游+餐饮、旅游+活动等。

  创新最重要的是什么?是人才,是有创意、能落地的人才。谈到创意、创新,第一创意要能形成产品,第二创意要能产生效益,第三创意要能被管理模式所覆盖,“空谈误国”。从开发历史上来看,乌镇要晚于西塘、周庄、南浔等江南古镇,但是乌镇2023年前三季度营收超16亿元,虽然游客量比2019年减少,但是净利润比2019年增多。为什么?乌镇今年下半年活动不断,除了乌镇戏剧节、世界互联网大会,还有茅盾文学周活动,通过做这些活动,我们在不断地丰富乌镇的内涵、唤醒乌镇的文化,为游客提供更好的文化体验,同时也提高了景区的复游率与经济效益。

  总结两点:第一文旅融合是我们一定要要追求的目标;第二文旅融合需要变成一个实实在在的市场化行为。

  葛磊(主持人):感谢陈向宏总!印象最深刻的就您提到的“人才”,既要有创意,又要把创意变成现实的能力,又要在现实中实现可持续的营利,这才是我们旅业真正需要的的人才。

  不疯魔,不成活,我觉得吴国平总一直是站在创新潮头的人,上次在拈花湾也是中国旅游协会的高水平质量的发展大会,您谈到了五个新——审美的新模式、沉浸的新模式、娱乐的新体验、场景的新生活和社群的新用户,请吴总谈谈您心中的创新是怎样的?

  吴国平:过去有一句老话,创新步子迈得太快就是牺牲品,就要牺牲,如果走得慢了就落伍了。所以创新到底抓住什么样的“度”?很重要。

  第二句话,从灵山发展的几十年来看,我们这家企业最重要的法宝就是创意、创新、创造。因我们做的东西其实都是无中生有。比如灵山当时一棵老树、一段残垣、一口枯井,现在变成了中国乃至世界有名的佛教圣地。尼山去的时候也是一片荒芜之地,我们当时去拈花湾的时候就是湖边上的村庄。它们都是无中生有,实际上就是创新的结果。刚刚陈总讲得非常有道理,创新不仅仅要有点子和思路,最终是要把创新的思路变成现实,这样的一个过程是非常痛苦和有难度的。

  创新是无中生有,创新也是把文旅融合,把文化如何和时代结合,变成时代所需要的文旅产品或大家所期待的消费场景,这也是我们的时代性,也要从创新当中找到这样的源泉。

  第三个,创新最重要的还是你要抓住市场,市场要对你的产品认同。我们举个例子,灵山当时做了九龙灌浴,是佛教历史上传统经典故事,但是真正把它用现代的手段、科技的手段表达出来的,灵山是第一家。大家现在去灵山看的第一个场景就是九龙灌浴,是动态音乐喷泉雕塑,把传统故事演成很有时代性、很震撼的场景。包括灵山梵宫,我们当时也不知道要打造成世界佛教永久会址,我们做就到国外去看埃菲尔铁塔、卢浮宫等等。我们的梵宫能不能做成这样的产品?当时我们就在这上面去构思谋划。最终我们抓住了中国100多个工艺美术大师,使得100多项世界物质文化遗产在梵宫呈现出来,最终形成了经典永流传的佳作。创新是我们的法宝,现在我们在世界各地做的文旅融合的项目比较多,但是每个项目都不能照搬照抄,比如说无锡的拈花湾就不能搬到南京的拈花湾。南京金陵小城样板段做好了,金陵小城的气质和拈花湾完全不一样,是风雅的文化。

  另外我认为很重要的一句话就是,创新的根本是创造产品的独特性、唯一性,因为旅游服务产品现在同质化很严重,如何通过创新最终使产品有独特的调性、独特的魅力、与众不同的吸引力,这是创新的根本,谢谢!

  葛磊(主持人):感谢吴国平总!两位创新之论有高度的共识,但是我们也听出了区别。实际上陈向宏总的创新是营造出一种让人真正可以沉浸的生活场景,最后是归于“生活”两个字。所以无论是在乌江寨少数民族的吊脚楼,还是在江南水乡,还是在濮院,还是在古北水镇,都是代表了中国多元的文化场景以及沉浸式的生活方式。而吴国平总今天一直在强调“极致”,我一定要有一个有爆发力的景观、震撼性的空间,我先给你思想上的强大感染力,然后才去布局书院、酒店和很多旅游业态。可见两位创新的法门也各有不同。但如果说共性,那是两位非常执着地要真正地做出精品,把每一件我们要做的事情做到极致,只有这样这样的产品才是难以被超越的。

  作品反映出来的是一个人的价值观。我们都在讲每一个伟大的作品背后都有一个灵魂人物,但是这个灵魂人物在打造不同作品的时候,最终呈现出来的都是他的价值取向。我看过陈向宏总很多文章,也听过多次演讲,有一个字您特别高频地提到,就是“善”,包括乌村打出这样的口号“向游客释放最大的善意”,陈向宏总也说过作为旅游人终极的价值追求就是“善良”。所以我特别想听听在今天这个场合陈向宏总关于“善”的解读。

  中国旅游业现在面临最大的问题是什么?是同质化,是产品同质化、景区同质化。同质化背后是什么?是内容同质化。所以创新的起跑线在哪里?我认为在内容上。我们中国旅游协会每年推介不同的服务案例,其实更多偏重于内容打造产品的举例。在内容下有产品的创新,比如民宿,乌镇是最早做民宿的景区,现在我要求集团景区做的民宿不设置人工check in,住店客人从入住到退房全过程仅用手机与人脸识别就可以完成。比如早餐,疫情期间我们提出住店客人不需在酒店内吃早餐,我们把酒店早餐搬到景区内的集市上,做了一个“早茶客”产品,所有住店客人可凭房卡到集市上用早餐,带给大家不一样的感受。在内容下也有服务的创新,疫情后乌镇推出了“芯片布草”,我们在所有酒店布草中嵌入芯片,并对入住客人开放二维码,客人通过扫码能获取布草的生产、洗涤、更换等实时信息。

  旅业不要抄作业,不要求宏大。我说到文旅最高频的词是“感动”,书面化称为“情绪价值”,有了情绪价值就能引导消费,用什么感动游客呢?除了美好的景色、深厚的人文外,更多的是其感受到的所有接触到的服务与提供的商业业态。我一直告知员工说“你们可以不专业、可以缺乏某一方面的规范知识,但是一定要真诚、善良”。今年第十届世界互联网大会结束后,一位宾客告知他被所有接触到的乌镇员工感动了,大会期间某天早晨他一人跑步到乌村迷了路,询问了一旁一位正在清理垃圾筒的阿姨如何返回,这位阿姨放下手中的活,不卑不亢、很有礼貌地做了指引并主动提出若不认识路,可以陪同返回,他说这并非导演出来的,他深受感动,我特别自豪。

  做旅游两个指标很重要,一是复游率,二是平均消费,尤其是复游率,如果一个景区复游率能达到一个很高的比例,它就是一个很成功、很高级的景区,它就是一个能让游客惬意舒服的景区。顶度集团的企业文化是“把最大的善意释放给每一位游客”,在乌镇,最初我们给游客提供免费的白开水,后来我们给游客提供免费的茶叶水。乌镇景区内所有超市的商品的价值、所有民宿与餐饮店的菜品价格、分量、原材料等都有严格的规定,游客在景区内用餐甚至比景区外更便宜。景区内所有卫生间都干干净净,有些空间大的卫生间有母婴室,甚至有淋浴间。更不用说景区内提供的雨具租借、行李寄存、宠物寄养等服务。旅游更多是要提供一种感动、一种情绪价值,这可以让我们旅游人重视。

  葛磊(主持人):感谢陈向宏总。陈向宏总的“善”是通过很多细节反映出来的,我知道陈向宏总有个习惯,每次开管理会的时候,把所有游客的投诉拿出来,然后一件一件去解决,哪个石头松动了、哪个灯泡不亮了,都要根据游客的反馈去改善这些瑕疵。所有旅游的标准化其实是解决最基础的质量控制问题,但是旅游真正的个性化、真正的游客黏性永远来自于“用心”,来自于“善意”。所以刚才陈向宏总说了很多细节恰恰是出于对游客的在意,出于作为旅游人的善良的初心。

  我上次跟吴国平总开个了玩笑,明明我们眼前是一个如此魁梧的男子,但是在他的很多作品、演讲中都在倡导“美”这个字,一定要打造出美的场景、美的空间、美的器物、美的体验、美的形态。面对这个审美觉醒的时代,您是如何提升美的创造力?

  吴国平:我们做旅游除了硬件要创新做好,恐怕还要踏踏实实把我们的软件——服务踏踏实实一件一件做好,就是从感动到心动,到行动,刚刚讲的复购力非常重要。

  同时刚刚主持人讲到“美”,其实中国的旅游,从过去的有没有,到好不好,到现在的美不美,这也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就是我们旅游人奋斗的目标。其实旅游的过程就是欣赏美的过程,不管是历史遗留下来的,还是古人的建筑,都做得比例协调,非常美。同时你看乌镇,濮院,这里面的基底就是美。木心说过一句话,缺乏审美力是一种绝症,连知识也救不了。我觉得我们做旅游的人应该是美的发现者、倡导者、践行者,最终呈现出来的是美的作品,本身是很有想象力的意境。

  我举个例子,我们做金陵的拈花湾,当时如何来体现金陵文化之美,又要创造出一种独特的调性,所以我当时想到了颜色。现在到金陵小城你们去看,特别是到了晚上,一抹金陵蓝,让你一看就觉得这就是金陵的风雅。我认为这就是从美的角度,如何对产品做一个定位,我们当时做金陵小城有几句话的,叫风雅之魂,古都之象,艺术之美,山林之幽,沧桑之韵。特别是我到六朝博物馆去看仕女图,就像蒙娜丽莎一样美,这种美是历史上传承下来的,但是到今天如何赋予时代性?如何让老百姓一看就知道,这就是金陵的美,所以我们最终选择了金陵蓝,这个蓝也是通过我们多少次的研究,把它调出来的,通过独特的颜色来体现美的神韵。我想美应该是无处不在,应该体现在每一个细节里,要百看不厌,你做到这样了,人家才能来了还想来,来了再想来,你的产品才有可持续性。另外一个最重要的一本账才能够打得平。

  在过去100多年中,我们相对缺失的一种教育就是审美的教育,而今天我们面临这样一个追求美的时代也是来自于全民对于美的觉醒和呼唤。

  今天听了很多不同的观点,对于旅游市场是喜忧参半的,有人说今年是旅游的大井喷,也有人说旺丁不旺财,旅游的发展似乎越来越具有不确定性,我们要保持对这一个市场变化的高度敏感和对未来的预判。所以最后一个小问题,想请两位帮我们预判下未来,您对未来的旅游市场是怎么判断和预测的?

  陈向宏:我同吴国平吴总一样,景区做得比较多,面临的压力也比较大,我们都在关心、在揣摩下一步旅游市场的发展。第一,我们要对我们国家的经济发展充满信心,要相信我们的经济会慢慢的好。第二,在企业风险管控上,我是悲观主义者,大家都在说疫情后旅游在报复性反弹,但是我认为并没有达到预期,旅游的天的确变了,“一招鲜,吃遍天”的时代过去了,如果我们继续穿新鞋走老路行不通了。什么变了?旅游消费者的需求变了。旅游市场的细分就是产品的细分,要更加精准地细分旅游消费者的需求,再尽最大可能地满足这种需求,打造出适宜的产品,这是我们接下去要做的功课。

  关于文旅融合,国家出台了很多政策,但遗憾的是许多政策还未在企业层面落地。今天借此场合呼吁:要增加投文旅项目的资金来源。在前一轮发展中,投文旅项目主要有两个渠道,一是各级政府的城司,现在各城司基本都处于困境。二是房地产(通过操盘用房地产补贴旅游项目),现在房地产行业也不景气。当前这两条路都行不通,而且因为前一轮文旅项目的失败,导致金融系统、风投机构对文旅项目敬而远之,旅游产品更新迭代的源泉在哪里?不投入,没产出。怎么办?未来旅游市场的发展最重要的是要资源下沉、产品下沉,要更加市场化,这样旅游业才有明天。我们不要用简单的几种模式囊括或者指定旅业未来要做什么,互联网行业从来不会指定下一年要做什么模式,互联网行业是一个以市场为导向、以需求为导向的行业,我们要考虑在文旅融合下如何创造更多的消费,要靠市场的力量,而不是强调要讲什么概念、做什么模式。

  总之,我们中国旅游最终取决于产品,相信我们的旅游会完成提升,会发展得慢慢的变好。

  第一,市场越来越大。旅游已经变成老百姓的刚需了,是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了。GDP统计数字2019年旅游已经占到11%,包括旅游业的就业人数直接加起来也是10%左右,从大的宏观来说,包括对老百姓来说,旅游就是刚性需求,对美好生活的重要体现。

  第二,变化慢慢的变大。消费群体的变化、消费需求的变化,我们的产品如何顺应时代、顺应消费者一直在变化的要求。

  第三,竞争越来越激烈。实际上我觉得中国的旅游业是内卷最厉害的行业之一。现在,景区死的太多了,有很多开门之时即是关门之日,竞争越来越激烈,同质化严重,有的没想明白,几十个亿就下去了。

  第四,要求慢慢的升高。现在的消费者要求不像过去了,过去只要有一张床,现在不是了,要舒适、舒服、个性化。我们如何满足时代的要求、游客的要求。

  第五,成功越来越难。他们都说我们两个人是大佬,我说我们两个是在中国目前来说项目做得比较多一点,其实责任很大。现在每个地方请我们去都说,我们信任你们。我一直说,信任就是责任。

  我看到今天你没问这样的一个问题,“你是怎么样看待失败的”。这个事情从我们做了这么多年来看。第一,不能怕失败。第二,一个项目都不能失败。我们为啥说成功越来越难,就是刚刚讲了从投资、大环境来说现在做旅游文旅项目是非常不容易的。今天文旅融合这些案例也是给全国旅业非常好的借鉴,在这样大的形势下面,旅游业如何突破重围真正能寻找自我的内生动力。

  今年景区绝大多数都是流量大、消费降级,拈花湾也是这样,此现状的背后是值得深思的,我认为这也是一个需要去研究的问题,也就是为什么成功越来越难,我觉得后面做旅游项目要三思而后行。

  陈向宏:最后借此机会汇报去年获得推介的“贵州乌江寨国际旅游度假区”服务案例的情况。第一,乌江寨2023年全年预计营业收入25,270万元,预计净利润2,450万元,预计共接待游客量120万人次。第二,乌江寨全体890名员工中90%是贵州遵义播州区当地人,他们的工资甚至达到当地公务员水准,附近村民的房子原来400元/年/间租不出去,现在能租出去且涨到4000元/年/间。

  很多人说我很有情怀,现在我最怕“情怀”二字,咱们不可以放大个人对项目的爱好、偏爱与想象,要永远警惕“看不见的手”,它比我们强大很多。做旅游我们要学会面对市场,失败是不可避免的,一个没有失败的行业是不可能有进步的,只有永远保持不忘初心,永远创新、永远尝试,在我们中国旅游协会的号召下,所有旅游人一起热爱旅游这个行业,不断地积极进取,我们的旅游才有明天。谢谢!

  葛磊(主持人):两位老总最后都回答了一个我没有问出来的问题,就是“你们是怎么样看待失败的?”最后他们又非常坦诚地把这样的一个问题抛出来回答了。我们也可以从中看出来即使是这么成功的企业家、大师在面对今天市场的时候依然是如履薄冰。旅游从来就没轻易的成功,而且成功越来越难,所以面对未来的市场,我们要相信未来,未来会好的,但是也要明白未来的市场是越来越复杂的,越来越充满不确定性的,我们要保持高度创新的敏锐度,保持探索的精神,也要保持试错的勇气和容错的胸怀,更要保持市场化的思维和理性。

  最后,再次感谢今天两位老师的对话和分享,希望我们大家用最热烈的掌声感谢他们今天给我们大家带来的真知灼见和思想盛宴。